“以后再走線的話,我一定會多租兩頭驢,這樣就可以帶更多生活用品了。”想起第一次走線的經歷,中交二航局G318線西藏自治區昌都市田妥村至根要村段(業拉山沿怒江越嶺)提升改造項目技術負責人蘇懷平玩笑著說。
G318線聯通內地與西藏,對促進區域協調發展、增進民族團結、維護國家安全有著重要作用,然而左貢縣田妥鎮至八宿縣根要村路段,卻是有名的魔鬼路段,海拔高差超過1800米的怒江“七十二道拐”正居其中。塌方、落石、堵車是常態,給行車安全帶來較大威脅。
2022年底,川藏公路G318線提質改造工程開工。隨后,二航局建設者開啟新征程,參與到田妥村至根要村段(業拉山沿怒江越嶺)前期工作中來。
這一路段的提升改造工程,全長約42公里,其中二航局承建的二工區,線路長約18.9公里,包括13座總長約1.59公里的橋梁,7座總長約11.3公里的隧道,總長約6公里的路基,橋隧比為68%。
2023年7月,項目技術籌備等工作完成后,蘇懷平作為首批進場建設者走進西藏。按照總體規劃,他和項目團隊的重要任務,就是要把G318線“七十二道拐”路段給“捋直”,將原本該段93公里的里程縮減至42公里,以大幅減緩緊張的交通壓力,降低安全風險。
雖然是技術負責人,蘇懷平卻將自己當成技術員、測量員、質檢員,各種累活臟活都往身上攬。
為盡快摸清沿線情況,配合設計單位盡早完成施工圖設計,蘇懷平主動承擔起走線領隊的重任。“走線”,就是沿著川藏公路G318線提質改造工程的大致線路,徒步全線勘察一遍。
這并不是一次簡單的走線,擺在他們面前的,是海拔超過4600米的業拉山崖畔和落差高達2000米怒江大峽谷。
不到19公里線路,幾乎全是無人區,無路、無水、無電、無通訊,為勘察工作帶來極大困難。
1名本地藏族向導、5頂帳篷、2頭驢、一批生活物資,帶著這些,蘇懷平帶著隊伍,頂著8月高原最強烈的紫外線,向著未知的區域出發了。
19公里線路勘察,要四天才能完成。傾斜達60多度的高山峽谷,讓每一步前行都充滿艱辛。
沿線存在多處滑坡,泥石流,碎屑流和不穩定坡體,頻發的地質災害,無時無刻不在考驗著蘇懷平和同事們。為了安全起見,蘇懷平采取“走長線、多勘察”策略,不追求短時間內走馬觀花式“觀看”線路,而是在安全的前提下,盡可能全面勘測沿線地理、地質條件。
在翻越沿線唯一一處只有一戶人家的三削村側崖壁時,近乎垂直的峭壁,橫亙在所有人面前。蘇懷平義無反顧走在最前面,身背安全繩,吃力地向前攀爬摸索。他每走一段,就固定好安全繩,為后續人員提供一條安全通道??恐?ldquo;負鼠”式手拉手前進,大家安全通過三削絕壁。
三削村往本標段末尾方向,則是鮮有人涉足的區域。長期的碎屑流、泥石流沖刷,讓沿線地質極不穩定,到處都存在著不明陷進區,稍不注意就會陷入困境。
行進中,幾乎人人都有過不小心踩空的經歷。他們跟著砂石往山下滑,最遠滑落10米多。由于山地陡峭,下滑過程中,手腳不受控制,為最大程度保持身體平衡,大家的身體要不停地擺動著。蘇懷平稱:“我們每個人都像是在跳舞一樣前進。”
累了,就在荒郊野嶺就地休息,餓了就靠干糧充饑,晚上睡覺就在荒野搭起帳篷。挑戰自我、征服自然的四天走線,大家用“舞蹈”般的方式,越過無人區,為工程設計和施工積累了大量一手資料,為項目建設奠定堅實基礎。
2023年10月25日,G318線昌都市田妥村至根要村段(業拉山沿怒江越嶺)根要2號隧道成功進洞。11月25日,本標段橋梁工程首根樁基開鉆,施工作業面進一步得到拓展。在蘇懷平和團隊共同努力下,項目建設迎來大干快上階段。
“這個路段完成后,將極大緩解川藏公路的通行壓力,促進沿線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。”蘇懷平說。
山嶺深處,樁基鉆孔、隧道掘進的嗡嗡聲不絕于耳,沉寂的高原再次迎來建設熱潮。蘇懷平這樣的“舞者”們,正在持續奮斗,向著新使命進發。(潘衛)